首页

奴隶岛女王踩踏

时间:2025-05-30 03:20:39 作者:天问二号发射难度犹如“北京投篮上海进筐”? 浏览量:25705

  9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新进展,方小敏院士带领新生代环境团队在青藏高原腹地伦坡拉盆地开展超千米钻探计划。

  目前,钻探深度达750米,刷新了我国青藏高原环境科学钻探新纪录。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这里沉积了距今5500万年以来青藏高原最连续的新生代地层,是我国青藏高原本部第一个产油盆地,并发现了大量热带棕榈树、樟树、栾树、裂腹鱼、攀鲈鱼、水蜘蛛等动植物化石和多层古土壤、火山灰,详细记录了青藏高原中部隆起和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历史,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气候、生物和生态以及它们协同演化最为关键的地区之一。

  此前,学者们利用动植物化石、古土壤碳酸盐氧同位素等多种手段重建了伦坡拉盆地古高度演化历史,但对于盆地到达现今高度的时间争议较大,构造、气候、生物和生态协同演化的过程还没有建立起来。

  近20年来,方小敏院士带领团队利用火山凝灰岩绝对年龄的限制,建立了该盆地新生代地层天然剖面高精度古地磁年代序列,发现伦坡拉盆地具有明显的两期形成演化和变形历史,即早期至少约4200万年到2600万年缓慢变形沉陷,晚期约2600万—2000万年快速变形隆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陈发虎院士介绍,伦坡拉盆地超千米钻探计划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如何隆起,高原隆起过程中环境、生态和生物的适应,以及高原隆起后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目前科考团队正在继续向下钻探,力争实现超千米深度。未来,研究团队将融合古气候、古生物和古生态环境以及构造、沉积、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分析和对比验证,揭示约4000万年以来亚洲季风进入青藏高原的历史,青藏高原腹地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协同演化以及油气烃源岩、干旱盐湖矿床形成过程,为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影响的模拟预测和生态环境保护、油气烃源岩形成、盐湖资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李刚)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国台办敦促民进党当局尽快解决“2·14”恶性撞船事件

防沙治沙,是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的牵挂。这些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正成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新标杆。

心有担当,用行动夯实公益基石;品质至上,凭专业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展望未来,蒙牛学生奶将有力彰显一流企业的模范作用,携手教育部门、公益组织,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构筑青少年儿童健康营养的坚强护盾,担当起守护青少年儿童健康的重要责任!

四川雅安2.9万余人次转移避险 防汛应急响应升为二级

9月30日,随着一列满载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的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站驶出,开往波兰马拉舍维奇。今年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数量达到5802列,同比增长15.7%。

海关总署: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22万亿元 同比增长10.5%

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是赴京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公园内社稷坛之北,坐落着一座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恢弘大殿——中山堂(原名社稷坛拜殿)。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神稷神时遇风雨行礼的场所、孙中山的停灵处。

《地球脉动:极境生存》全球首映礼在中国科技馆举办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